在Kaysersberg凱塞斯堡的後山雕堡上眺望,小鎮風景近在眼底。






跟許多的阿爾薩斯酒鄉小鎮一樣,Kaysersberg也有著像童話故事般可愛的木造房屋


許多人應該還記得,從前學校課本裡有一篇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後的一課」,敘述二次大戰期間德軍接收一間學校,法國老師堅持將最後一課上完的故事。這個感人故事的背景正是地處法德邊界的阿爾薩斯,數百年來,其地位始終在法德兩個主流文化的夾縫間,但也正是這個特殊的歷史地位,使得阿爾薩斯既像法國、又像德國的文化,獨立發展出別具風格的地方特色,在這個地方,近世也誕生過許多偉人,而其中最令我景仰的,就是奉獻一生於非洲,關懷生命的牧師醫生史懷哲博士(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

就讓我們幻想聽著史懷哲最喜歡的巴赫Bach音樂,帶大家來看看誕生這位聖人的動人阿爾薩斯酒鄉小鎮~Kaysersberg凱塞斯堡吧!


跨於Weisse河上,建於1514年的Fortifie橋



Kaysersberg凱塞斯堡,這個完全德語發音的可愛小鎮,跟許\多的阿爾薩斯酒鄉小鎮一樣,有著像童話故事般的古老木造房屋,鮮花處處,豔紅奼紫,是阿爾薩斯最具有魅力的城鎮之一。與其他的酒鄉小鎮比較起來,稍許不同的是,一條叫Weisse的小河流過此處,一座發思古之幽情的古橋橫亙而過,使它顯得更有靈氣,更增添它的氣質不凡,偉人史懷哲的家與紀念館就在此地不遠處。

因為我們到達的時間是七月21日的一大早,所以遊客還不是很多 ,更添一股幽靜之美,洗滌煩躁的心靈。商家們把阿爾薩斯白酒擺\在店門前跟水果一起販賣 ,鐵製的小招牌在七月的陽光下格外閃爍動人。

從Kaysersberg的旅遊資訊中心,爬上位在後面葡萄園山丘中的小雕堡,大概需要十數分鐘的時間,在這裡可以眺望整個小城與環繞在四周的葡萄園,在天氣好的狀況下,甚至臨村的車流人馬,也看得一清二處,景色非常的秀麗壯觀,一對忘情的情侶在這邊激烈的擁吻,似乎忘記了我們的存在。(電子報片頭圖,即攝於此處)



Kaysersberg產的一種叫Berawecka的水果糕點



在這裡,我們試了一種叫Berawecka的點心 ,小小的卻甸甸的,很重,一個竟然要6 歐元, 也就是一個約要兩百台幣了 ,哇!真貴!本來還想買幾個分給大家吃 ,這下子買一個,大家一起來嘗嘗過過癮就算了。

在購買時,兩位同樣來自法語區的比利時老太太跟我們解釋,這是一種聖誕節時家中必備的甜點,材料全是由各類水果製成,可以說是一種溼的水果蛋糕吧!!!雖然有點黑黑黏黏的,撥開來乍看之下還有點惡心,可是其實味道還不錯,有點像台灣的香蕉乾那種樣子 。





位於Jean Ittel廣場上,建於1521 年的Constantin君士坦丁大帝噴泉



史懷哲醫生的生平(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

出生於阿爾薩斯Kaysersberg,被譽為二十世紀人道精神劃時代偉人、非洲聖人史懷哲醫生,孩童時期即能自如地使用德、法兩國語言。史懷哲出生當時,阿爾薩斯正屬於德國,所以嚴格算起來,他的母語應該是德文。在他家庭裡,寫信時,他習慣用法文,而著述和演講時用德文。

除了是懸壺濟世的醫生外,或許\是受其祖先影響(阿爾薩斯祖先中有牧師、老師和管風琴師),史懷哲從小就極賦有音樂方面的天份。十八歲到法國巴黎追隨著名的管風琴泰斗魏多(Charles-Marie Widor,1844-1937)學琴,二十三歲拜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高徒杜勞特曼(Marie Jaell Trautmann)學習鋼琴。史懷哲在二十五歲時已是斯特拉斯堡尼古拉教堂的牧師,但他同時也正在研究音樂理論,並開始管風琴音樂演奏方面的事業。二十六歲時已有哲學博士學位。三十八歲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史懷哲是實踐基督真理的一位偉大信徒,從來自內心的呼召,史懷哲決定以一個牧師與醫生的身分進入非洲,幫著關懷生命。這樣的動機,促使他在非洲喀麥隆的Lambarena醫療工作長達三十五年。

為何身為學者、管風琴建築師與演奏家的史懷哲,原本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他的一生奉獻給音樂,最後卻反而選擇叢林醫院?原來在1904年,他29歲的一個聖靈降臨節早上,他看到了一本巴黎傳教者協會的刊物。書中全是寫一些非洲叢林需要醫療服務的呼籲,這時他知道自己長期曾在二十一歲那一年下過一個決心:「三十歲以前要把生命獻給傳教、教書與音樂,要是能達到研究學問和藝術的願望,那麼三十歲以後就可以直接進入一個立即服務的方向,把個人奉獻給全人類。」終於到了要步上人生另一個階段!接下來便一一實踐自己的諾言,除了在斯特拉斯堡獲得哲學與神學博士學位外,也在非洲醫院裡將知識與經驗結合,並把他的信仰付諸實現。他就這樣過著遵行耶穌誡命,事奉與犧牲生涯,遠離文明世界的人。



市府廣場旁的旅遊資訊中心、13世紀的聖十字教堂與山上的雕堡



史懷哲在壯年時期,每天常花十六小時的時間來工作,有一次他工作到清晨四點,朋友勸他說:「你不應該蠟燭兩頭都燒著。」而他則回答道:「如果蠟燭很長,為什麼不可以?」,法國人有一句俗話說:「Il est minuit,monsieur Schweitzer!!!」,意思為「 已經半夜了!!!該休息了!!!勤奮工作得像史懷哲的人!!!」來借以引申一個人工作到忘我的樣子,闡揚史懷哲仁心為人,犧牲奉獻的精神。

史懷哲這位具備哲學、醫學、神學、音樂四種不同領域卓越成就的世紀偉人,於一九五三年十月三十一日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他疑是個了不起的通才、更是位著名的管風琴演奏家。而更因為有雙語的環境,造就他後來以法(1905年)、德(1908年)兩種語言完成『巴赫傳』這不朽名作。

『巴赫傳』中,在史懷者筆下,巴赫不再是冷冰冰的教堂作曲家,而是一位充滿性靈的音樂家。他用宗教的熱情創作他的音樂,卻超越了藝術的領域進入生命的真理。在音樂藝術領域裡,巴赫作曲技巧的完美已達到「從心所欲而不踰矩」的境界;史懷哲更進一步啟示人們,巴赫音樂最偉大的地方不僅在於完美的技巧,而是在於:「巴赫的樂聲,充滿了自然的生命,尤其是從音樂飄出來靈魂,象徵著人間和平的最高境界。」

一向喜歡巴赫的音樂,也緬懷史懷哲的情操,基於這樣的緣由,更不能不向大家介紹這個懸壺濟世並使巴赫更聞名於世的偉人故鄉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ncelo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